8550人已瀏覽 時間 : 2020-03-02 21:01:05
導語:一個長期存在的共識是:大型公共事件必將一定程度上改變人們的消費行為、生活習慣和思想觀念,從感性層面來說,災難性事件在肆意張揚其破壞力的同時,也用高昂的代價喚起人們對生命價值的反思、對“活在當下”的領悟、以及對家庭生活的珍惜與眷戀。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家裝需求的嬗變便高度詮釋了這一情感影響,業內外人士調查分析發現,疫情爆發后,居家隔離的人們比以往更傾向于把“房子”和“家”等同起…
一個長期存在的共識是:大型公共事件必將一定程度上改變人們的消費行為、生活習慣和思想觀念,從感性層面來說,災難性事件在肆意張揚其破壞力的同時,也用高昂的代價喚起人們對生命價值的反思、對“活在當下”的領悟、以及對家庭生活的珍惜與眷戀。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家裝需求的嬗變便高度詮釋了這一情感影響,業內外人士調查分析發現,疫情爆發后,居家隔離的人們比以往更傾向于把“房子”和“家”等同起來,更追求家裝的品質化、智能化、個性化,高品質家裝產品需求上漲。
疫情催化人們對品質裝修的需求
事實上,對許多人來說,“回家”僅僅指的是回到由家庭成員共同組成的情感意義上的家,而不是回到居住的“房子”里,如果房子里沒有家庭成員,那么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個住所而已。同樣,當代在一線城市打拼的年輕人也很難把租來的房子當成家,對他們而言,真正的家在千里之外。
“房子”和“家”的這種割裂由來已久,除了受傳統家庭觀的影響,還和中國住房發展的歷史息息相關。
改革開放前,住房是相當稀有的物品,公開數據顯示,直至1978年,中國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僅有3.6平方米,缺房戶達869萬,占城市總戶數的47.5%,近一半城鎮居民無房可住。那時的住房擁擠、簡陋、晦暗,只能作為滿足基本生理需求的棲身之地,居民尚未產生“裝修”的概念,更遑論通過裝修把房子改造成理想中的“家”的模樣。到了改革開放后的80、90年代,城鎮居民獲得住房的主要方式是等待國家建房、單位分配,住房依舊稀缺,而農村居民還廣泛住在自建的土坯房里,裝修仍是一個陌生而奢侈的概念。
直到二十一世紀,商品房興起,房地產行業迅猛發展,家裝行業才逐漸顯現雛形,并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而蓬勃發展,形成一個龐大的產業鏈。2018年,中國人均住房面積已突破40平方米,消費升級浪潮迭起,家裝市場規模超過4萬億,人們不再滿足于簡單的生理需求,而追求更高層次的情感和歸屬需求,不僅要“有房住”,更要“住得好”,越來越傾向于把個性化的喜好、對品質生活的追求、對幸福家庭的向往融入到家裝需求中。
當房子不僅承擔著居住的功能,而越來越成為人們展現審美、培養興趣、開展社交、陪伴家人、享受生活……甚至表達人生態度和價值觀的載體,“房子”將漸漸蛻變為人們心目中獨一無二的“家”。
如果說消費升級讓“房子”和“家”的概念開始融合,那么此次疫情便極大地加速了這一趨勢,并將最終給家裝行業市場帶來巨大的改變。
疫情期間,廣大漂泊在外或終日奔波于工作的中青年們擁有了空前富余的居家時間,往昔被外界分散的注意力不得不落到居家生活中,此時,家裝品質將極大地影響居家生活、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甚至直接決定居家辦公白領們的工作效率。加上疫情催化的及時行樂、珍惜家庭等情感的蘇醒,人們將更重視家裝的品質,對“房子”和“家”的融合有更深的體會。
2003年非典過后,人們對房子南北通風的裝修需求大漲。而此次疫情過后,業內人士認為,人們將更青睞環保裝修和智能家居產品,“智能家居是一個趨勢,智能音箱、智能門鎖、智能馬桶、掃地機器人等產品越來越受歡迎,在漫長的隔離生活中,人們發現,智能家居產品不僅讓居家生活更輕松、便捷、舒適,還有利于減少家庭成員因為家務而引發的爭吵,有些產品甚至還能作為人性化的陪伴、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span>
最新評論